多維度下的美國油氣產業透視發表時間:2022-11-02 15:44 編者按:今年年初以來,國際油價高位波動,作為全球供應側重要增長來源,美國原油產量的復蘇步伐卻低于市場預期。在LNG出口方面,雖然國際地緣政治形勢利好美國LNG出口,但從中長期看,美國LNG產業發展受到上游資源、開發成本、投融資及其他供需兩側因素約束,出口規模大幅增長面臨諸多風險。美國油氣產業前景如何? 高油價下美國石油產量為何低于預期? 在國際油價高位運行且美國政界人士呼吁增加國內產量的背景下,美國石油產量本應迅速增長。然而,自去年11月以來,該國石油產量不僅并未大幅增長,甚至今年7月還出現下降趨勢。睿咨得能源認為,疫情后石油生產活動反彈緩慢、完井和新井投產的間隔時間變長,以及油井產能下降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如此反常的現象。在全球眾多市場能源供應緊張的大背景下,美國產量低于預期將導致全球石油市場失去產量增量的重要來源。 美國石油產量歷經了兩次增長周期。第一次增長周期為2013年—2015年,增加了近250萬桶/日額外石油供應。第二次增長周期為2017年底—2020年初,增幅為350萬桶/日。在上述兩次增長周期中,致密油是美國產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經歷過疫情爆發后的至暗時刻,2020年7月,美國石油產量穩定在1100萬桶/日左右。然而,兩年后其產量僅恢復至1180萬桶/日,比疫情前低100萬桶/日。 為了比較本輪產量復蘇周期與此前周期的不同之處,睿咨得能源將WTI油價超過50美元/桶定義為復蘇的開始,并向后延長兩年作為一個周期,定義了“復蘇2016”和“復蘇2021”兩個周期。“復蘇2016”始于2016年6月1日左右,彼時油價緩慢上漲至80美元/桶。當前處于“復蘇2021”周期,該周期始于2021年初,油價迅速漲至100美元/桶。 通過比較兩個周期內WTI價格走勢與美國石油產量的增長可以看出,兩個復蘇周期油價均迅速上漲。通常情況下,油價走高將促使產量增加。在兩個復蘇周期的前14個月,石油產量均增長了60萬桶/日,但之后情況卻有所差別。“復蘇2016”開始后18個月,石油產量迅速增加近150萬桶/日。“復蘇2021”周期的同期石油產量增幅卻較為緩慢,在周期開始18個月后僅增加約75萬桶/日。二者為何出現如此差異? 美國致密油產量增長主要來自三大產區:二疊盆地區、巴肯區帶和伊格爾福特區帶。分析美國主要致密油區帶的開鉆、完井和新井投產數可以得出,在“復蘇2016”周期中,鉆井活動復蘇迅速,僅在12個月后,鉆井活動就恢復到了油價崩潰前水平。完井和新井活動恢復稍慢,但到第18個月也恢復至此前水平。 “復蘇2021”周期開始12個月后,鉆井活動較上一個峰值恢復了約三分之二。完井活動最初增長很快,但從2021年年中開始趨于平穩。業內人士認為,油服行業的瓶頸——幾乎沒有額外的鉆機和水力壓裂人員是本輪復蘇速度較慢的重要原因,對勘探和生產(E&P)公司帶來挑戰,并引發了單位成本的上漲。鉆機和壓裂人員的成本上漲了40%—60%。在這一周期中,勘探和生產公司的策略也更趨于保守,許多公司都致力于向股東提供高回報,導致可用于額外投資的現金減少,新井投產數不足以維持石油產量的持續增長。 睿咨得能源數據表明,自今年5月以來,鉆完井活動均增加,鉆完井數幾乎接近過去峰值。然而,新井投產數卻不甚樂觀。眾所周知,新井投產數的持續增長是石油產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今年5月和6月,新井投產數出現了大幅下降,導致完井數和新井數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新井數量減少是今年夏季美國產量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 石油產量不僅與鉆井活動,還與油井產能相關。2016—2021年,主要二疊紀盆地致密油區帶初期產量(initial production)持續增長。今年前5個月,二疊紀盆地新井平均初期產量較2021年同期下降了6%。與此前相比,生產商傾向于在更長時間內抑制產量。隨著油井產能的下降,短期內初期產量增長將更為困難。 綜上所述,油服行業瓶頸、勘探和生產公司采取更為保守的投資策略、完井和新井投產間隔時間較長,以及較低的油井產能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本輪復蘇周期的石油產量與“復蘇2016”周期相比增長較慢。睿咨得能源認為,若新井投產速度與完井活動一致,美國石油產量可能會再次快速增長。美國能源信息署認為,生產商嚴格遵守資本紀律、供應鏈瓶頸、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約美國原油產量復蘇步伐。今年年底美國原油產量將達1245萬桶/日,明年11月才有可能超過疫情前水平。 致密油已成為全球新增石油儲量的主要來源。2017年—2019年,致密油是全球唯一產量大幅增長的供應來源。若美國石油產量繼續止步不前,未來全球石油市場供給將更加緊張,或將導致國際油價大幅上漲。(記者 董宣 李小松) LNG出口持續大幅增長或存隱憂 2021年至今,受前期天然氣勘探開發投資增長緩慢、地緣風險飆升、極端氣候加大世界天然氣消費需求,以及全球性環境與氣候治理推動能源行業面向低碳轉型發展等因素影響,國際天然氣市場價格整體出現大幅上漲趨勢。截至9月底,2022年荷蘭TTF平均價格已達到41.98美元/百萬英熱,較2021年同期增長338%;英國NBP價格和美國Henry Hub等天然氣基準價格也都較2021年初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在此背景下,天然氣資源稟賦良好且國內氣價相對較低的美國,迎來了LNG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 從資源的角度看,根據bp能源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美國天然氣探明儲量12.6萬億立方米,約占全球總量6.7%,僅次于俄羅斯、伊朗、卡塔爾和土庫曼斯坦;頁巖革命成功推動美國天然氣產量自2006年起重歸增長路徑,2021年產量高達9342億立方米,占全球總量23.1%,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 從價格的角度看,盡管Henry Hub現貨價格從2021年初的2.6美元/百萬英熱上漲至2022年8月9.5美元/百萬英熱的年內高值,但其價格整體上顯著低于歐洲地區和東亞地區天然氣市場價格,這也是現階段國際市場上與Henry Hub價格掛鉤的LNG價格在成本端具有比較優勢的主要原因。 從產能建設的角度看,2022年美國已有位于印第安納州的普拉克明LNG一期和位于得克薩斯州的科珀斯克里斯蒂LNG三期等項目獲得了最終投資決定,未來將新增產能2380萬噸/年。此外,位于墨西哥灣的查爾斯湖第一液化生產線二期、普拉克明LNG二期等項目預計也將于近期獲得最終投資決定。 然而,盡管現階段國際天然氣市場供給偏緊增加了歐洲等地對資源國新增LNG出口的迫切需求,但從中長期看,美國LNG產業發展受上游資源、開發成本、投融資及其他供需兩側因素約束,出口規模大幅增長面臨諸多風險。 一是上游天然氣供應難以滿足LNG項目液化能力的持續增長。 近年來,美國天然氣產量增長主要來自阿巴拉契亞頁巖區帶的頁巖氣,以及來自二疊盆地等原油富集區的伴生氣產量。從天然氣產量的角度看,根據EIA預測,美國原油產量將在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因此預計伴生氣產量大幅增長難度較大。從天然氣輸送的角度看,即使阿巴拉契亞頁巖區帶等區域的天然氣產量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但美國新建LNG項目主要集中在墨西哥灣沿岸,現有管道輸送能力難以滿足天然氣從產區到LNG項目液化生產線的運輸要求。而大規模新建LNG項目的配套長輸管道,可能引發美國東北部地區民眾和環保組織的激烈反對,且管道建設的巨額投入也將增加LNG項目運行成本。 二是新建產能大幅增長帶來供給過剩風險。 根據IHS公司估測,到2024年底,美國還將有3940萬噸/年的LNG產能獲批建設;2030年前,美國LNG出口能力將從目前的8900萬噸/年成倍增長至1.71億噸/年。而在美國外,非洲和中東等地區也在加快LNG出口能力建設步伐。其中,埃尼公司莫桑比克Coral浮式LNG項目,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交付產量,產能為340萬噸/年;bp和科斯莫斯等公司在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海上交界處合資開發的Tortue浮式LNG項目一期工程,預計將于2023年建成投產,將帶來245萬噸/年的產能規模;尼日利亞LNG項目第七條液化生產線,預計將于2026年后投產,產能為770萬噸/年。此外,非洲地區還有坦桑尼亞LNG等9個擬籌建LNG項目,合計產能超過5000萬噸/年,盡管其分別面臨不同因素制約,但即使部分投產,也將大幅提高未來全球LNG出口產能。 三是全球性能源轉型帶來需求縮減風險。 在歐洲地區,地緣政治因素是導致近期市場供需失衡和氣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從短期看,歐盟正在通過天然氣進口多元化的方式,增加庫存保障供暖季天然氣需求;但從中長期看,預計歐洲各國必將加速推進面向新能源的轉型發展,以擺脫對進口化石能源的依賴并推動其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在亞洲地區,考慮到近年來全球油氣價格因地緣風險、氣候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各類因素頻繁大幅波動,嚴重影響各國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穩定發展,中日韓等天然氣進口國政府都已加大對具有比較優勢的本國清潔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因此,一旦全球性能源轉型獲得突破,勢必將大幅降低對LNG的消費需求。 四是供應鏈和投融資等其他風險。 從供應鏈成本上看,根據伍德麥肯茲公司統計,自2020年初疫情持續擴散以來,全球范圍內以鋼材為主的各類管材價格上漲了100%—110%,各類電線、電纜等電器元件價格上升了75%—85%,預計未來數年仍有上漲空間,將對LNG項目建設造成較大壓力。 從金融市場上的融資活動看,LNG項目前期投入巨大,需要在金融市場進行融資。以普拉克明LNG一期項目為例,其與配套的Gator Express管道建設在初始階段合計項目融資高達132億美元,也是2022年完成的全球規模最大的項目融資。如果2023年前后獲得最終投資決定的LNG項目數量出現大規模增長,其將在較低時期內出現相對集中的融資活動。一方面,由于對LNG建設項目有相同投資偏好的金融機構數量有限,因此在一定投資回報率下,LNG建設項目能夠獲得融資的總體規模有限,可能導致部分LNG項目融資受限;另一方面,如果短期內LNG項目建設這一同類型融資需求集中發生且規模巨大,部分金融機構或將為規避系統性風險發生而設定信貸“閾值”,也將給部分LNG項目融資帶來風險。(侯明揚 中國石化石勘院規劃所) |